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海舒 郝楠楠 文图】麻辣面制品、肉制品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,漯河是怎么做到的?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,“十四五”以来,漯河市依托食品产业特色优势,探索了“三链同构、农食融合”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“十大典型”。9月9日,河南省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上,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继周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微配资,漯河市抓住“粮头食尾、畜头肉尾、农头工尾”微配资,围绕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微配资,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,粮食产量连年稳步增加、亩产稳居全省前列,粮食年加工能力达600万吨,麻辣面制品、肉制品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。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,占全省1/4、全国1/40,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。

漯河有哪些经验?具体来看,一是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需求为导向,推动良种繁育、粮食种植、收购仓储、原料生产、食品加工五个环节深度合作、接单供给,形成“五级订单”模式助力发展。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、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助力、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,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个,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。推广“链园一体”发展模式,培育肉制品、休闲食品等6个全产业链,双汇集团牵头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,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。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,培育1个国家级、3个省级、2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二是创新赋能提升价值链。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重点,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。高水平建成中原食品实验室,围绕营养健康、食药同源、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,突破关键技术32项,发布代表性成果45项,转化科技成果73项。培育全球唯一天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,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微康益生菌菌料生产基地。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、商贸物流标准化等一揽子专项工程,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制定20项省级标准、309项地方标准,在食品产业领域制定了423项企业标准,中大恒源、卫龙美味填补了植物提取、调味面制品等行业监管标准空白。整合国家级、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,年均检验检测样本7.3万批/span>三是高质高效打造供应链。围绕食品特色主导产业,着力把农田和养殖场打造成优质绿色食品“第一车间”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,有效期内绿色食品87个;优质小辣椒种植面积常年保持45万亩以上,成为豫中南地区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。发挥“互联网+”优势,开发运营了“豫农优品、漯在其中”区域公用品牌,建成全省首家“豫农优品”数字营销中心,月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。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快速发展,冷链物流企业432家、占全省50%以上;入选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5家、居全省第1位,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。举报/反馈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